>开店创业>正文 开店卖红薯 薯留香很低调

开店卖红薯 薯留香很低调

...一家专卖红薯食品的小店...红薯产品专卖店的...是成都蜀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蜀香公司)...该公司的经营者告诉记者...打造中国红薯饮食第一品牌...低调赚大钱。在新南门车站附近的一个小区里...本报记者找到了这家公司...堆满了各式红薯食品...红薯特殊香气的包围中办公...蜀香公司经理王和(化名)称他只是一名经营者...背后的大老板还有其他生意...平时很少到公司...发现了红薯作为健康食品的市场...发现生意不错...提...

在成都,各种休闲食品的专卖店并不少见,棒棒鸡、鸭脖、奶茶……去年以来,一家专卖红薯食品的小店“薯留香”悄然出现在成都街头。

不到两年,“薯留香”在成都的直营店开了两家,加盟店开了10家。创办和经营“薯留香”红薯产品专卖店的,是成都蜀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蜀香公司)。该公司的经营者告诉记者,他们现在还远没有“赚到大钱”,只能算在成都站稳了脚跟。现在还薯留香”的加盟店刚开到了重庆,他们的计划是先“占领”成渝两大城市,然后再向西南其他地区推进,进而渗透到全国其他地区。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红薯饮食第一品牌’。”经营者笑称,这听起来像在喊口号,所以他们自己也不爱提这个听起来很空的目标。“不希望短期内遍地开花,因为害怕‘薯留香’成为昙花一现的品牌。”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营者称。经过去年的急速扩张,今年他们不急于开店,哪怕一个店不开也没关系。

低调赚大钱

在新南门车站附近的一个小区里,本报记者找到了这家公司。

在一个由民居改造成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式红薯食品。五六名员工就在花花绿绿的箱子、红薯特殊香气的包围中办公。蜀香公司经理王和(化名)称他只是一名经营者,“薯留香”背后的大老板还有其他生意,平时很少到公司,也从不愿意对外界透露自己的身份。

谈起“薯留香”创立的初衷,王和称,他的老板“发现了红薯作为健康食品的市场”。一开始,只是自己开了一个直营店试探一下市场,发现生意不错,在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引来了不少人希望加盟。

提起红薯,在过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食品,但近年来由于消费者注重健康饮食,这种过去作为充饥之用的食品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但是,做这个小小的红薯生意到底能赚到多少钱。王和向记者算了一笔账。

红薯从农民手里收购来,通常不超过5毛钱一斤,便宜时只要两三毛;厂家做成薯片,能卖到6元一斤;而进入薯留香的店里,平均能卖到12元一斤。在这个过程中,不起眼的小红薯身价飙升了60倍。

“紫薯就更厉害了,收购价8毛,最后卖到22元,去年有家超市的紫薯干卖到65元一斤。”王和谈起红薯、紫薯的生意经如数家珍。虽然由于厂家规模、品种等不一样,最终的产品价格不一,但通过包装、打上品牌后的红薯身价增长数十倍,犹如被镀上金身。

王和称,蜀香公司做的事情有点像是批发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为红薯增加了附加值。这样做一是试图打造一个品牌,二是他们把红薯食品的品种不断扩大,丰富了红薯食品的内涵。

在“薯留香”的一家店里,记者看到,除了传统的红薯干、红薯片、红苕酥,还有红薯面包、红薯粉条等食品外,甚至还有红薯酒、红薯汁、红薯茶等饮品。据悉,“薯留香”目前卖的红薯和紫薯产品多达100多种,产品来自福建、浙江、四川等地的多个厂商。

一门与众不同的生意

据了解,加盟商在开始时要向蜀香公司交2万多元的费用,但王和反复强调,这不是加盟费,而是购置设备的费用和培训管理费。蜀香公司的另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加盟商必须从该公司进货。蜀香公司相当于批发商,从不同厂商批发进货后再卖给加盟商,赚取其中的差价。

王和强调,加盟商最好自己做过生意。门店打开了以后,就能当“跷脚老板”,但问题是,前期赚到的钱是看不见的,还必须不断投入、进货。“只有自己做过生意,心态才比较平淡稳定。”王和说。

凡事总有例外,在玉沙路上的一家“薯留香”红薯屋,记者看到了24岁的店主小刘。小刘告诉记者,她之前的工作是酒店销售,从来没有开过店。

半年多前,她开始考虑自己开个小店,据说一开始想开烟摊。但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家里人担心买烟的人太杂,自己也想做点与众不同的生意。”小刘说。

随后,她又考察了鸭脖、棒棒鸡等生意,最后把开店的目标圈定在红薯食品上。“‘薯留香’的价格虽然比较高,但它的品种最多。”爱吃零食的小刘深知,“好吃嘴”们通常都爱尝鲜,产品单一的话很难留住客户。

据了解,去年初,小刘的店顺利开张了,由于正遇上冬天是旺季,生意还不错,“把我自己要用的钱赚出来没问题,当然,我属于比较能花钱的啊。

她告诉记者,做销售练就的口才帮了自己的忙,现在店里已经有了不少熟客。

眼下,夏季即将到来,红薯的生意也进入了淡季,小刘说生意明显减少,但还能保住不赔。过去的工作收入其实很不错,但现在自己成了主人,还是更开心,比较郁闷的是,没有客人时一个人在店里有点寂寞。她的计划是做满一年后再总结一下,看看是否要继续做下去。 本报记者 许凤婷 摄影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