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健>药店>正文 平价药店营利模式初探

平价药店营利模式初探

  平价药店能够在药品流通领域异军突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市场力量,主要得益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锻造高效率的供应链、无限接近终端消费者和生产企业以形成价格竞争能力的市场实践。其营利点及营利模式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从6年前高调入市至今,平价药店的营利华法林模式虽仍在进一步完善,但是已基本成型。在此,笔者对平价药店的营利华法林模式作一个整体勾勒。

 

  来自流通环节的收益 

  降低采购成本。传统药店很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二级、三级批发企业,或者背靠传统批发企业。这样的模式使得药品从生产商、批发商层层加价到连锁总部,采购成本过高,而“直接从厂家进货”成为大多数平价药店的采购目标。从九州通、海王银河、安徽华源等这样的快批物流型新型商业公司进货,也成为主要的进货渠道。在一些消费特点明显的市场,如上海、苏南、北京等,平价药店虽然也会从批发企业购进一些品牌产品,但比例不大,目前其甩开批发企业直接向当地生产厂家进货的趋势明显。按照目前层层加价的所谓“倒扣作价”惯例,平价药店减少一个中间环节,可获得5%~15%的毛利。 

  压缩配送成本。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进行自有物流体系建设或借助第二、第三方物流配送也是平价药店比较通行的做法。 

  无论是计入自己的财务核算体系还是由供货方来承担,药品的配送成本都是零售企业不容忽视的费用。平价药店选择快批物流型商业公司作为进货主渠道,关键在于这些公司能够控制物流配送成本,进而能够为下游企业提供低价产品。平价药店为什么对于从生产厂家进货乐此不疲、孜孜以求呢?原因也在于厂家的物流配送简捷,没有中间环节费用。正是基于这种物流配送成本方面的考虑,一些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平价药店连锁总部开始考虑进行自有物流体系建设,如湖南“老百姓”建立丰沃达物流配送中心、福建惠好成立物流中心。

  而规模实力不济的平价药店,广泛借助于第二、第三方物流进行高效低费的配送业务。 

  据笔者估计,与传统药店相比,节省平价药店在配送这方面的费用节约可达5%以上。 

  推行零库存管理。药店面积大、品种多,是很多平价药店的特点。实行零库存管理,不仅可扩大经营面积、减少辅助用地面积、增加上架产品数量,而且有助于加速资金流转、提高商品周转率,同时便于系统推行品类管理,激活那些因为品种多而带来的部分商品动销率低的“死穴”。 

  大部分平价药店,尤其是处于交通发达地区、实行自主经营的单体平价药店,在多个声称能够24小时“点对点配货”的商业公司支持下,均实行了真正的零库存或准零库存管理,然后把扩大的经营场所对一些热销产品厂商进行分包承租,不仅节省了库存管理费用,还转嫁了房租费用,摊低了平价药店的房租在总成本中的比重,如上海同天,昆山百佳惠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严格控制成本损耗 

  压缩管理成本。据笔者观察,很多平价药店的管理机构不够健全,一人多能、一人多职、一职多用、一职多岗等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平价药店擅长事件营销,却没有专门负责策划的企划部门。尽可能地减少各项管理费用和可变成本,甚至牺牲组织建制的完整性是平价药店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控制人工成本。笔者曾对平价药店的人事费用率进行过专项调查。在国内零售业中,标准超市的人事费用率(人工占比)为2.6%,大卖场(仓储式)为1.8%~2.1%,便利店为3.2%,而平价药店的人事费用率均不到1%,原因有二,一是很多平价药店大量借用厂家或代理商促销员作为营业员,二是对员工福利保障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投入有限。另外,某些平价药店在增进药店的专业化服务设施和技术上投资也不是很多。 

  无限接近终端消费者和生产企业 

  非药品收益。国内药店的多元化经营,平价药店可谓始作俑者,其中的一些先行者,已经把非药品类商品与药品的经营比例调至国外水平(7誜3,甚至1誜1),并获得了一定回报。 

  营业外收入。 

  ——进场费(上架费)。目前大多数单体平价药店每个单品的进场费均价在500元/次以上,高者达到3000元/次以上。 

  ——进店促销员管理费。前几年一般为500~1000元/人,近来少数平价药店高达5000元/人。 

  ——陈列费、首推费、打单费、联销费、节庆活动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赞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