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服务站>微店>正文 那些被微信改变的求职习惯(二)

那些被微信改变的求职习惯(二)

你觉得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很远吗?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 StanleyMilgram)在1967年提出了“六度分离”理论。

  米尔格伦当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追踪美国社交网络中的最短路径。他要求每个参与者设法寄信给一个住在波士顿附近的“目标人物”,规定每个参与者只能转发给一个他们认识的人。米尔格伦发现完整的链平均长度为6个人。

  简单点说就是,在人际社交的脉络里,任意两个陌生人都能够通过关系圈子(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而且这中间大概只需要5个人左右就能够达到目的。比如我想跟奥巴马建立联系,我认识一个朋友在万达做职员,他认识王健林,王健林认识国家领导人,国家领导人认识奥巴马……这样就能够建立连接。

  微信的扩散营销、求职功能就是依据这一理论而进行的实践,在你的销售中最多不超过两个朋友圈,你就能将广告投放到你的目标客户手中。而在求职中,最多跨越三个朋友圈,应聘者就会跟目标企业产生交集,进入远程考评的阶段。

  有人说过,流行刷微博的时候就有那种微求职,微信这个算不了什么。但是我需要说的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微博时代的求职是一种大炮打蚊子的感觉,如果你做得比较好的话是能够让很多人看到的,但是,如果你在河南而企业在海南,这就无法达到工作的目的。

  微信是,你关注我,我也关注你,这样你才能看到我并且和我对话,这就是建立在一个圈子的基础之上的。

  微博是,我不关注你,你也不关注我,我们仍然互相能够看到信息,这种功能上的设定直接导致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你把自己的求职发出来,在微博上展现,第一点是会被一些你不希望看到的人看到,隐私得不到保护。比如,刚发个想跳槽的微博,老板看到直接把你炒了;刚发一条要出轨的微博,老婆过来直接跟你离了。

  但是如果在自己私密的朋友圈里,你受到的“精准关注”会更多,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

  并且,微博大多数是和邮箱号码绑定,虽然很多人会用实名微博、认证微博,但是有很多“僵尸马甲”存在,微博号是否和求职者的真实身份相符,这个就无法保障了。而微信一般都是与用使用了几年的QQ号绑定,并且在寸步不离的手机上登录,这是一种对人身份的绑定。另外,微信的群聊也能够方便企业开展多人、多次的集体面试。

  无论如何,人们的求职习惯在悄然间被微信所改变,尽管在当下它还无法完全代替其他招聘形式,但是它和传统的求职媒介平台相呼应和配合,丰富了人才集结分配的整个体系,也让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供需关系变得更加扁平化。

  精准匹配、流程快捷、信息私密,微求职正在以它独有的形式让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改变,也许未来你会因此而不再与你心仪的企业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