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户外>健身房>正文 健身行业投资进入航母时代

健身行业投资进入航母时代

  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最终拼的都是实力:谁的资金雄厚,谁的规模大、发展快,谁就能在同行中最终胜出,这条定律同样适用于健身行业,目前健身俱乐部的投资额逐年攀升,投资规模已经进入"航母时代"。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京城开始出现健身房的时侯,一家健身中心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跳操教练外加一台录音机,可谓低成本,高产出。十几年后的今天,为了竞争的需要,健身俱乐部之间比拼的是谁家的器材先进,谁家的教练"牛",谁家的环境高档,这种追求在使健身俱乐部的档次节节上升的同时,也在迫使投资者大把"烧"钱。 

  浩沙俱乐部总经理张远透露,当初浩沙开一家店的投资额是200万元,而甫一进入市场就采取高举高打策略的青鸟,其2001年开业的第一家俱乐部--兆龙店投资3200万元,不出一年时间,又在百盛店身上砸下2000多万元。 

  国外健身巨头的投资更令本土投资者不敢望其项背。为了不暴露目标,中体倍力的首代卢正树回避了有关投资额的敏感话题,但是从它盘踞长安街的地理位置和其4500平米超大面积,加上全部的进口器材以及聘用外籍教练的事实来看,其投资之巨不难想象。

 

  由高投入可以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高投入是否带来高回报?如果不会,会不会打价格战?价格战的拉动力有多大? 

  "第一家俱乐部的投资是不会按期收回了。"浩沙俱乐部总经理张远毫不隐讳地告诉记者。由于房租成本过高的问题,浩沙在京城开的第一家俱乐部目前已经迁址。 

  虽然高档次、高价位的健身俱乐部开一家火一家,数千元的入会费外加不菲的年费,仍然受到白领和时尚追随者的青睐,但在这种繁荣的同时,也已经有俱乐部迫于生存压力取消了入会费,卡费也随之而降。 

  "健身业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工程,而不是发财的跳板。"马华俱乐部总经理郭明杰把健身行业概括为六个字:"撑不死,饿不着"--很难一夜暴富,但也很难倒闭。因此,对于每一个马华俱乐部连锁店的加盟者,"马华"要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做俱乐部是不是想赚钱?"郭明杰说,投资健身业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清楚地知道,这个行业是不太赚钱的。 

  对于投资的预期,张远希望浩沙的每家俱乐部能在三年内收回投资。但同时他也做了最坏的打算:"我们可以开40家,也可以关20家,对于生意不好的俱乐部会随时调整。" 

  2002年8月底,在没有大张旗鼓的市场宣传的情况下,浩沙的健身费悄然下调,一张原价299元的月卡降价后最低仅售129元,降价幅度高达50%,其他类别的健身卡也打出了8.5折优惠,健身卡价格战似有一触即发之势。

 

  "我们不是要打价格战,只希望以次吸引更多的人来。"浩沙俱乐部总经理张远一语道破了降价动机,像其他行业一样,健身行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市场风险和竞争风险,张远认为,目前健身业的风险主要在于市场的接受度低,因此吸引消费者成为当务之急。 

  与"马华"、浩沙大众化的定位不同,青鸟一开始就把目光瞄准京城的白领阶层,其健身卡自然价格不菲,1800元入会费外加5000元年费,无疑抬高了健身的门槛。作为在美国健身业中的老大,倍力健身是美国唯一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股票代码:BFT),一旦成为倍力的金卡会员,就可以持卡在全世界430家倍力连锁店健身。

  目前,中体倍力的一次性入会费为2300多元,年卡价格5000多元。由于市场定位不同,这两家均认为浩沙的降价不会对自己的经营构成威胁,而张远的看法是,"如果有更多的人接触健身,对高端市场也是一种支持。" 

  以低价吸引消费者来扩大市场已经被许多行业屡试不爽,最著名的就是中国的家电业。但作为体育和服务相结合的健身业能否如制造业一样,以廉价劳动力和低价采购降低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目前还很难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