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精品、饰品>饰品店>正文 3个年轻人的饰品店生意经

3个年轻人的饰品店生意经

  商业社会和信息时代,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市场的一大亮点,所有承载着文化都在其文化价值之上被赋予了商业价值。事实上,一些精明的商家在创业之初便从“文化”二字出发,进行商品的生产、开发和销售,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以天竺工坊、印巴文化、天堂眼等为代表的南亚民族文化产品连锁店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尽管现在饰品、服装行业竞争激烈,但这些异域商品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文化内涵赢得了消费者喜爱,成功占领了市场,并从成都这个大本营出发,走向了全国市场。

  美女掌门胡冰: 在“天堂眼”里追逐梦想 

  记者几乎没费力气就拿到了天堂眼女掌门胡冰的联系方式。见到胡冰的第一面,记者就亲眼证实了这是一个美女掌门的事实,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谈起目前这份已经做得有声有色的事业,曾经成功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完成漂流探险的她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我现在真是想‘下船’但下不来,就像漂流到了风疾浪险的地方,随时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在天堂眼之前我做过许多其他职业,但都与经商无关,甚至是在头一两年,还一直因为‘无奸不商’的观念不愿承认自己是个商人。”胡冰的第一份工作是护士,23岁时成为某著名医院的脑外科护士长,但她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毅然放弃了铁饭碗,“上天”当了空姐,并迅速成为“明星乘务组”的成员,“对许多人来说,这个时候就是等着论资排辈定职务了,但已经不能再带给我什么梦想。”

  5年后,胡冰“下地”读书,在川大读了MBA。毕业后,她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去当白领,她不要那种波澜不惊的生活,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到全世界旅游的愿望,她选择了做商人,选择了南亚饰品。 

  商店要到南亚进货,她经常自己一人独自前往,无论是印度、巴基斯坦,还是尼泊尔。凭借着多年户外活动的经验和长期养成的坚毅勇敢的性格,胡冰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天堂眼刚开始的时候,真正让我不能适应的是与人打交道。”

  直到如今,她仍然感慨有些外国商人缺乏诚信,“好不容易在当地找到了供应商,看了样品,签了合同,付了订金,可到交货时,不仅数量差了一大截,颜色花样也变了形。”胡冰说,“那个时候人生地不熟,在国外逗留的时间又有限,钱也搭了进去……”没办法,一向斯斯文文的她一急之下指着供货商破口大骂,软硬兼施,终于解决了问题,也由此落下了“BIGLADY”的称号。 

  如今,离天堂眼第一家店在我市开业已经有4年时间了,当初只是为了环游世界而开办公司的胡冰也有了新的梦想:把天堂眼办得越来越好,成为全国的NO.1,“就像我之前说的,这就像一个漂流的过程,也许是辛苦的,甚至险恶的,但那种战胜挑战,达到梦想的满足感也是不可替代的。”

  康巴汉子何朝刚: 因“印巴文化”心满意足 

  “我很满意印巴文化目前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势头,我真的很满足。”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何朝刚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也正是这句话让人一下子觉得尽管眼前这个出生在甘孜的年轻人在形象上与印象中皮肤黝黑、棱角分明的康巴汉子略有出入,但骨子里却仍然透着特有的一股豪爽劲儿。 

  说起做印巴饰品生意,何朝刚自称是个老江湖了。22岁的时候,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印巴饰品,于是他将6年来洗碗、卖报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在当时的春熙路夜市上摆了个专卖印巴饰品的小摊,生意非常好,每天的营业额都在好几百元。

  在尝到了甜头之后,他碰巧认识了一位台湾老板林先生,两人一见如故,相约到尼泊尔、印度等地考察,并逐渐就经营以印巴文化为特色的专营店达成了共识。没过多久,何朝刚与林先生以一方出经验、负责货源,另一方出资金的方式展开了合作。他们的生意迅速发展,一切都很顺。[Page] 

  然而,在1999年,随着国内出现大量印巴饰品的仿制品,严重冲击了市场,这令何朝刚几乎倒闭。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何朝刚放弃了传统的旅游市场,另辟蹊径,将店开在城里,以都市人为主要消费群。

  很快,他便投资100万在成都开了7家专卖店,谁知,由于经验不足,生意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好。几家店都出现了亏损情况,不到一年时间就陆续关闭了6家。“当时人们还不能接受印巴风格的衣服、饰品,一般都觉得没什么实用性。”何朝刚说,“那时我是真的想就这么算了。” 

  帮助他拾回信心的是7家店中唯一的“幸存者”,正是这家设在会展中心的专卖店由于众多外地客户的光顾,2002年仅靠着这一家店就收回了所有的投资成本。2003年,总结了经验,两家新的专卖店开业,2004年9月“印巴文化”品牌正式诞生,如今,印巴文化已经在成都拥有了8家直营店,在全国拥有70家加盟店,也难怪何朝刚会如此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