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楼、摄影工作室>影楼>正文 个性摄影室的个性生财路

个性摄影室的个性生财路

  如今,靠摄影赚钱的人越来越多,经济实力差点的,开个小小的照相馆,投资不多,小日子却能过得有滋有味;有些实力的,则开办影楼,专门为顾客拍摄那些高档的婚纱照,艺术照等,一套照片几百上千元,利润相当丰厚。然而,影楼经营的季节性太强,一进入夏季,业务就少得让人心慌;一般的照相馆季节性差别虽然没有影楼那么明显,但是受规模和档次的制约,往往只能做些零碎的小业务。杭州凤起路上一家名为“摄手座”的摄影工作室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家摄影工作室规模虽然不大,却在炎炎夏日里依旧顾客盈门。 

  因为喜爱,副业变主业 

  “摄手座”的老板是一位名叫张海的年轻小伙子。在北京广播学院广告系读书的时候,他迷上了摄影艺术。只要一有空,张海就揣着一台相机外出拍摄风景,或者给同学们拍“艺术照”,是校园里小有名气的“摄影高手”。 

  1999年大学毕业后,张海毫不犹豫地跨入了摄影行业,在北京一家影楼做摄影助理。后来,凭着不俗的技艺,他被邀请到西安的一家影楼做摄影师。 

  张海的女友在杭州,为了和女友团聚,2001年3月,张海来到杭州,先后在“佳丽摄影”等几家影楼做摄影师。正值春夏之交,影楼的生意非常火爆,张海就像一台摄影机器,平均每天要拍50多对新人的婚纱照。拍摄活动大都在影楼里完成,而影楼所能提供的服装和空间非常有限,加上新人们的动作姿势又千篇一律,整个拍摄就像流水线操作一样,没有个性,也没有新意。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张海感觉很疲惫,这种疲惫不光来自高强度的工作,更缘自内心对艺术追求未果的无奈与失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张海又先后去过深圳、温州等地,但现实告诉他,只要在影楼里工作,无论这个影楼的规模有多大,摄影师始终都只能是“一台摄影的机器”,永远难以将艺术个性与谋生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于是,张海萌生了自己办摄影工作室的念头。拍什么样的照片,怎样拍摄,他要有自己的决定权,他要走出一条完全有别于常规影楼经营模式的路。 

  出师不利,巧干渡难关 

  2003年3月,张海又回到了杭州。他风趣地说:“以前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得不到处去流浪。现在既然决定创办自己的工作室,当然要选择在杭州了,有心上人在身边,做起事来才更有动力嘛!” 

  张海在杭州最繁华的路段凤起路上选中了一个面积有150平方米的地下室。张海心里很清楚,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室做出名气,必须选择一个交通便利、方便客户上门的地段,但市中心的门面价格都非常高,自己一时间难以承受。凤起路上的这个地下室不仅租金便宜,而且出入非常方便,自己只需在临街的门柱上做一个灯箱,门面就非常醒目了。 

  然而,正当张海一心一意忙着筹备摄影工作室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爆发了。5月,张海的“摄手座”摄影工作室开业了,生意却非常清淡。张海意识到,自己正赶上了一个特殊的时期。怎么办? 

  那天,张海在报纸上看到一则“非典并不可怕”的报道,聪明的他立即有了灵感。他赶到西湖大道上一家朋友开的军品店,借了几套戎装,然后又请了一位漂亮的模特,拍摄了一组“戎装抗非典”的主题摄影作品,并推出了戎装婚礼等别具特色的摄影项目。这一适时的摄影项目,不仅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而且还引起了当地某报的关注,一组图文并茂的报道为张海做了免费宣传。张海顺利地渡过了这一难关。 

  张扬个性,打响知名度 

  “非典”结束后,“摄手座”工作室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工作室的赢利状况越来越好。但是,张海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很清楚,在竞争激烈的摄影行业,如果图小利、求安稳,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在资金方面,张海并没有雄厚的实力,于是,他决定走个性化之路,以个性化服务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