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正文 90后新浙商欲做“造饭碗的人”

90后新浙商欲做“造饭碗的人”

当70后和80后“少壮派”纷纷书写创富童话时,今年刚刚20出头的90后开始不甘落后。宁波大学学生处副处长俞金波也观察了不少90后创业失败的案例,他认为核心团队欠稳定这一“硬伤”不容忽视。

本报记者 李晔

当70后和80后“少壮派”纷纷书写创富童话时,今年刚刚20出头的90后开始不甘落后。在浙江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产业中,90后创业一族已悄然破土萌芽。

“60后可以分到房子,70后和80后还能分到一部分工作,我们90后怎么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容回避,许多正在创业的90后试图走出自己的路径——“大学生不该仅仅是 ‘找饭碗的人’,更应该是‘造饭碗的人’。

创业心态更急切

在淘宝开了一家玩具店的小锋,1990年1月生,短短2年创业,他的网店即将做到“双皇冠”的信誉,年营业额200万元,手下还雇了4名大学毕业生。因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小锋在年初注册了公司。用“迫不及待”来形容他创业热情并不为过。他说:“其实我2005年就想开网店了,但淘宝实名认证必须年满18岁,所以只能熬到2008年。

与小锋一样急迫的,还有义乌工商学院现大二学生吕叔晗。吕叔晗的专业是电子商务,入学刚半年,他便利用紧邻义乌小商品城的优势,在网上开卖日用品。半年来,他的小店每天能固定接到五六笔单子,月盈利一两千元。“虽然现在盈利不多,但我已想好了四步走:第一步,目前已实现了的建网上小店;第二步,在拍拍、易趣等零售平台开出相同店铺,以吸引不同客户群;第三步,从零售转为批发;第四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工厂,自行生产及销售。

电子商务成掘金点

宁波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刚刚举办过一场邀请80后为90后担任创业导师的活动,该活动负责人戴老师告诉记者,80后与90后在创业起点、方向和路径选择上均有很大不同。“80后从事的创业项目多被烙刻上专业背景,且以实业为主,但实业所需的土地、厂房和较高的启动资金,多是他们前进的绊脚石。相比之下,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则试图规避这一难题,不少人以‘进入门槛低、见效快’的电子商务入手。”义乌工商学院创业班迄今开班5期,辅导老师周老师告诉记者,近200名90后创业学员中,90%以电子商务入手。

对于90后而言,以电子商务起家,最大的好处就是几乎零成本。小锋创业时,手上只有高中阶段在学校周边卖毛绒玩具积攒下的700多元。“自己没有库存,就放了几张玩具照片到网上。买家挑中哪款产品后,我再问厂家买来给客户快递过去,赚5—10元的差价。”对小锋而言,低门槛的电子商务,依然大有宏图可展,“国家大力发展‘三网融合’,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商机和便利。

急于求成是软肋

电子商务成功掘金的光环背后,亦有失败者。

吕叔晗说,自己周围虎头蛇尾的案例就不少。“有些同学躺在学校提供的供货资源上,每天赚个几十元钱,一年下来没啥起色,最后不了了之。”据他分析,但凡经营不错的网店,都有其特色的主打产品,绝不是靠学校提供的现成供货资源,而是靠自己双脚跑市场跑出来的。

宁波大学学生处副处长俞金波也观察了不少90后创业失败的案例,他认为核心团队欠稳定这一“硬伤”不容忽视。“有些创业项目起步不错,但之后,团队成员的职业选择趋于多样化,有些想考公务员,有些打算继承家业,有些要出国。团队只能作鸟兽散,令人惋惜。”此外,俞金波还发现,目前浙江各高校纷纷开设创业指导课程,但也弥漫着急于求成的浮躁,不少孩子一进大学就急着要创业,对项目定位不够精准,考虑也欠周到,盲目杀入一些竞争无序的领域,创业失败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