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正文 第二代温州商人闯荡上海滩觅商机

第二代温州商人闯荡上海滩觅商机

”   到2004年时,宝临电气成长为集团公司,郑晓远担任集团董事长,旗下10个子公司较为齐全地形成了电器制造的上下游产业链。”   不仅是奥运会,郑晓远还及时把握住了上海世博会的商机,通过竞标拿下了上海馆、香港馆和以色列馆相关配套设备的供应项目。

1995年,中关村里“技工贸”、“贸工技”的争论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火花,而发生在2009年“十大上海青年创业先锋”之一郑晓远身上的虽然只是整个中国计算机革命中很细微的几波涟漪,但也不妨让我们看看在时代的浪潮下创业者是怎样舞动的,以及他是怎样把一个公司从几十万资本带入到眼下净资产3个多亿的。

【郑晓远寄语青年创业者】

●有些事,站在你的角度是公平的,但站在别人的角度就不一定了。很多创业者失败,就是因为对某些问题太过执著了。

●取得了一定成功,也不要感觉自己很了不起;悠着点,失败的概率才会少一些。

●创业,最终追求的还是要活得有意义,而并不完全是为了金钱。有这个终极目标在那里,路就会走得很平稳。

●创业需要终生学习。读书明理,学以致用。学习是一点一滴不断积累的,大学生也是这样的;而除了刻苦以外,还要学以致用,要带着“一定要拿自己学到的东西去干些事业”的目的。

地道的温州商人 创业即是本能

温州孕育了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代商人,在“八大王事件”之后,受到重创的当地民企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开始复迹。很多次,他们担当起了改革开放冒险者的角色。与生俱来的致富欲同鲶鱼性格,成就了温州形象。

虽然没有很明确的划分界限,但数到郑晓远这里,差不多可以算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代温州商人了。他们往往依靠当地已经积累起的民间财富来进行周转并获得第一桶金,最早地处在科技化与资本化的时代变革中。

“创业,在温州其实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确切地讲是一种本能。在当地,如果失业了去找政府救济,是会被人耻笑的。”郑晓远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温州商人的创业心态和社会缩影的一个真实写照。

虽说当时的温州放眼中国,已属于经济发达地带,但城市的发展却远不如上海。“1986年的时候,我们那里没有什么幼儿园,自己又是出生在农村。小学读书,姐姐读上半天,我去听下半天;最多的时候一张板凳上坐着6个人,升到初中就会发现已经有一半的同学没有接着读了。”因而,郑晓远大专理工科毕业,在当地算是一个大事情,农村记宗谱的都会来写上一笔,因为那个时候村里已经两三年没有出过大学生了。

所以,那时候在做未来工作抉择时,跳出“龙门”进机关做公务员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温州的特有气息,让郑晓远最后选择了收入有可能更高一点、但也有可能会一贫如洗的创业道路。

随父闯荡上海滩 系统学习管理

在企业层面上,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流光溢彩下始终隐蕴着一丝忧愁:上海土生土长的著名企业家不多;但也有令人喜悦的一面——诸多中小企业在这里发展壮大。

郑晓远毕业后跟随父亲来到上海一同创业,与另一位股东投资创立了宝临电气公司,那时他正好20岁,“公司那个时候只有十多个人,我是惟一的大学生,主要负责技术这块。”

刚到上海给郑晓远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资讯太多了,几乎想要什么都能找到。“年轻人对知识是无限渴求的,那时候上班间隙我就去同济大学上课,坐夜宵线回到宝山区都已经是凌晨了,很累但很开心。最初的时候干得比较辛苦,几年里都没有双休日。单位统计加班时间,有一年我加班不包括周六周日,还多出600多个小时。”

通过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习,郑晓远成功避免了小企业股权架构混乱等问题,比如形成家族企业的弊病等,较早地引进了外来管理方法。“原来读书时也没有学过系统的企业管理知识,不懂怎么带团队,而现在已经由单一企业逐步走向集团化;另外,我还要求员工以创业带动创业。这些都是到上海之后才学到的。”

被逼上创新“悬崖” 改革传统制造业

一些事情只有等到回忆时,才会发现自己的经历惊人地贴合着历史发展趋势。成功者如此,失落者亦如此。

1993年,宝临电气在困境中行走,只能为当时的国有企业做一些边角料项目,而所谓的加工制造的其实都是国企不愿意做或者来不及做的非标准化产品。这一年还遇到了建厂后的惟一一次亏损,这对一个投入不到六七十万、员工十数人的厂来说,着实是一次沉重打击。

遇到的瓶颈关键在于图纸作业同国营企业的老工程师比起来,相距甚远。“比如我字写得不好,图纸上一看就特别明显,客户觉得我们不够专业。和大型国企专业化分工水平相比,前者要比我们高很多。”

逼上悬崖,退路无多。而从致命短板到制胜关键,公司完全依托了一次科技化浪潮下的技术创新,这其中有思潮中保守与改革的交锋,也有“技工贸”与改贸工技”的对峙。

在郑晓远身上,有企业家顺势而为的敏锐嗅觉,也不乏关键时刻的孤注一掷。“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比较敢于运用新技术。1996年时,我们就和交大联手研发计算机辅助设计,这在当时行业里面可以说是最早使用了这项技术。到1996年时,我们已经开始到国营企业讲授经验了。”

到2004年时,宝临电气成长为集团公司,郑晓远担任集团董事长,旗下10个子公司较为齐全地形成了电器制造的上下游产业链。

把握奥运商机 一举做出3亿营业额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郑晓远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时机,“正好在这个时期,企业也到了有实力可以拉上来的时候,国家又给了这个机会。”

“在性价比方面,我们的价格竞争力是倒数第二第三的。总共有几十台设备各家竞争企业做一样的,专家现场打分,也看不到是哪家单位做的。最后我们质量分第二,商务分也是第二,累加起来就是第一了。主要是奥运村、《国家体育馆》、首都机场T3航站楼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总共做了3个亿营业额。”

不仅是奥运会,郑晓远还及时把握住了上海世博会的商机,通过竞标拿下了上海馆、香港馆和以色列馆相关配套设备的供应项目。

对于睿智的创业者来说,在正确的时间节点,突破乃至把自己最自豪、最富有成绩的东西推倒后重新起航,这样极其困难的选择与判断,很多时候其实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存或消亡。

【记者手记】

年轻,就有无限可能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段文字出自狄更斯所著的《双城记》,在两种对立的可能中画出了无限可能性。

青年在大城市中的生活压力不断增高,创业则需要更多的资源,这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哪怕你没有敏锐的嗅觉,只要肯吃苦,打拼出一片天地的可能性比现在要大得多。在另外一端,如今很多青年人又遇到了相同的困惑:选择安逸又追求奢靡,感叹空虚又嬉笑寂寞。

我们不否认现下社会的光怪陆离,也不排除进步的时代中给予创业者的机会,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去创造无限可能的勇气。任何时候,请不要轻易地在心灵中关上创业的大门,这能让你的人生更精彩。

作为一个创业者,郑晓远是幸运的,在时代的进程中把握住了机会。而如果当时他选择了机关工作,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已无迹可寻。年轻就有无限可能,这不单是指年龄,也包含着心态。想创业就创业吧,因为时光易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