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正文 源于对猪肉的渴望 川菜博物馆的隐形财富

源于对猪肉的渴望 川菜博物馆的隐形财富

1年前,一座浓缩了千万年巴蜀饮食文化的川菜博物馆在四川省郫县古城镇开张,珍贵的文物与可口的美食,在这一刻实现了最完美的融合。川菜博物馆离成都市区有三十多公里,再加上当时博物馆四面都在进行道路改造,前来参观与就餐的游客寥寥无几。

170万年前,石器时代的蜀人捧起红陶双耳罐,饮食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

1800年前,汉代的古人手执涂朱陶耳杯,川菜已经具备最初的轮廓;

400年前,辣椒开始在明末的川菜中大量使用,郫县出现一种豆瓣,后人称之为川菜的灵魂;

1年前,一座浓缩了千万年巴蜀饮食文化的川菜博物馆在四川省郫县古城镇开张,珍贵的文物与可口的美食,在这一刻实现了最完美的融合。

创业的动力是“对猪肉的渴望”

2008年7月末,午后的阳光透过镂空的雕花古窗抚摩着流淌了五千年的川菜历史。川菜博物馆馆长苟德置身自己一手创办的这个川菜文化殿堂,指着一件件文物向记者侃侃而谈。

回廊疏影下的红木春凳,是真正的古董,供游客随意坐卧。作为一个以民间收藏为主要展品来源的博物馆,资料从哪里收集,展品又是从何而来?“主要来源是各类古玩市场,边学习边收集。”面对记者的疑问,苟德说。停了一下,他又自嘲地补充了一句:“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拿钱去买。

于是,一个从财富到爱好,又从爱好到财富的故事就此开始。

城市之外的清风将时间带回上世纪80年代。1988年,盐市口成都餐厅的厨房里,厨师苟德站在熊熊燃烧的炉火前,手执硕大的炒勺,目光穿过眼前的世界,落在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遥远地方。

一份关于允许国企职工停薪留职的通知让这个敬业的厨师第一次在工作中走了神。由于家境贫困,高中毕业后,苟德就继承祖父的事业,到这家国企做了厨师。成长于一个物质财富仍相对贫乏的年代,“对猪肉的追求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于是,“对猪肉的渴望”成了创业最原始的动力。下海经商!那一刻,苟德的心情如面前的炉火一样炽热。

离开国企,苟德拿出所有的几百元积蓄,在成都开了一家小面馆,卖各种面食和酸辣粉等四川特色小吃。一年时间竟然也积累下第一桶金。

1989年,苟德与几位朋友一起创办了金牛区东光食品厂,做起食品加工生意。“最初的时候,我和工人一道骑着自行车,到处推销小食品,把自行车后架都压坏了。

那段创业之初的艰难日子,苟德如今已经不愿再提起。他的一位朋友还原了这样一个故事:食品厂以牛肉为主要原料,为了节约生牛与半成品牛肉之间的一点差价,苟德亲自到农村买了一头生牛。将牛杀了之后,却已经没钱返回成都。无奈之下,他死拉硬拽地拦住一位过路的货车司机,苦苦哀求,“就差没给人家跪下了”,这才把牛肉拉回厂里。

正是这家连一头牛的运费都出不起的食品加工厂,五年的时间里,苟德把它做成了四川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今天市场上热销的遛洋狗牛肉干,正是苟德一手打造,甚至名字也是他根据自己姓氏的谐音所取。

199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新行业、新模式在市场上不断出现,苟德的心也重新不安分起来。卖了“遛洋狗”的股份,几年的时间里,他搞过集约化养猪,开过策划事务所,终于在世纪末,看着即将“奔四”的年龄,折腾了十年的苟德第一次想要安定。

当时成都双流有一家破产的化工厂,苟德看中了行业的市场前景,拿出自己积累的数十万元资金,和几个朋友一起买下了这家工厂,专做用于塑胶制品生产的PVC稳定剂。

化工行业作为一个原材料制造行业,财富是典型的隐性财富。苟德本也可以像诸多同行老板一样,过着隐形的富人生活。然而一个爱好,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新“食器”时代

“汉朝的灰陶双耳罐?真品吗?让他留着,我马上去看。

进入二十一世纪,苟德的生活突然被一种爱好改变了。虽然已告别厨房十余年,对川菜的爱,依然流动在他的血液里。当手中有了一定的财富,他开始疯狂地收集那些和川菜、饮食文化相关的历代文物,他的人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食器’时代”

和一些热爱收藏、热爱川菜的朋友交流,苟德发现,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虽然拥有大批的拥趸,但对于川菜起源、发展、特色、流派等专业问题,普通食客却知之甚少。

何不利用自己手中的藏品,开一家川菜博物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苟德脑海中初具雏形。

2005年5月,距成都三十余公里的郫县古城镇,一块面积达四十亩的空旷土地上,苟德为川菜博物馆挖下了第一铲土。郫县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苟德把馆址选在了这里。

做项目的钱永远是不够的。要在一片空旷的土地上建起一座博物馆,苟德初步估算了一下,仅一期投资就需要6000万元!

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苟德再次遇到了资金的困难。整个川菜博物馆计划采用川西民居的风格,打造一种古典的华丽。为了既节约资金,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苟德不断调整场馆设计方案。吊顶是现代的,可以不做或少做,把资金集中在青砖的影壁、雕花的房檐这些突出特色的细节上;建筑依地势修建,原来的水沟,在池壁上嵌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鹅卵石,就成为别具雅趣的水渠;结合当时的城市改造,他还盯上了拆迁的老房,青砖的门头、窗棂、水池,只要看到有用的东西,就低价买了来,再根据这些材料的特色设计建筑样式。两年的时间,占地四十亩的川菜博物馆终于建成。玩川菜,玩收藏,苟德这次玩大了,曲径通幽,小桥流水,五千余万元的投资等待着市场的检验与评判。

“推销”川菜历史

川菜博物馆的赢利模式在苟德的头脑中从一开始就简单而清晰:整个川菜博物馆实际上是一个大型高档度假村。以世界上第一个以菜系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为卖点,以餐饮、茶楼、会务、住宿等服务为主要利润来源。

2007年5月,川菜博物馆在一片锣鼓喧天中打开了迎客的大门。然而很快苟德就发现,自己实在是挑了一个最差的开业时机。

川菜博物馆离成都市区有三十多公里,再加上当时博物馆四面都在进行道路改造,前来参观与就餐的游客寥寥无几。

怎样迅速打开局面?川菜博物馆开业的前三个月,苟德一直苦苦思考着这个问题。就在此时,一条消息吸引了他的注意:成都第四届美食旅游节将于2007年10月26日盛大开幕,而郫县是“美食节”的分会场之一。

苟德马上与县政府联系,川菜博物馆成为“美食节”在郫县的主会场,并举办了首届川菜博物馆杯厨王争霸赛。“美食节”过后,川菜博物馆在成都旅游行业和美食爱好者群体当中名气大增。每到周末,博物馆游人爆满。

然而游客真的来了,新的难题却也跟着出现了。当时川菜博物馆的游客以成都本地人为主,这部分人大多选择周末出游。于是,从周一到周五,整个博物馆依然冷清,而一到周末,却又接待不了蜂拥而至的游人。

站在黄昏博物馆的大门前,看着等待不及失望而去的游客,苟德再次陷入了思索。第二天,他找到成都的一些旅行社,“推销”川菜的历史、文化,以及自己的川菜博物馆。凭借着“美食节”上建立起的知名度,以及位于从成都到都江堰、青城山等著名旅游景点的必经之路这一地理优势,苟德很快将川菜博物馆列入一些旅行社的旅游线路当中。不但借旅行社的广告投放,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还拥有了最稳定的客源。

可以吃的博物馆

打文化牌的生意,是最具诗意的生意,却也是最难做的生意。

川菜博物馆渐渐热闹起来,而苟德却仍然高兴不起来。前来参观的游客,大多只是抱着猎奇的心理,花60元钱买张门票 “看个新鲜”,而对就餐、喝茶等能给苟德带来利润的服务视而不见。

作为一个大型度假村,仅靠门票收入无疑是不足以维持经营的。苟德又开始动起脑筋,要将游客拉进餐厅、茶馆里来。

几天后,原来的餐厅被苟德打造成了“互动演示馆”,居中的是透明的敞开式厨房,游客可以在这里边用餐,边观看川菜的制作过程。文物典藏馆中,讲解员也开始向游客传递这样的概念:“我们在这里看到川菜有‘鱼香味’、‘家常味’、‘烟香味’等口味,这些‘味’是看不出样子的,只有通过亲自品尝才能真正体会。而川菜文化中的‘茶饭相随’是怎样的境界,也只有在品茶的过程中才能明白。

凭借着自己提出的“活态博物馆”的概念,苟德将川菜博物馆的各项服务都纳入了川菜文化展示的范畴。他通过媒体的报道及成都市举办的博物馆推广日活动,向游客传递着一个观念:作为以川菜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其参观形式应该是“吃”而不是“看”